《香港大营救》:一部刷新你对抗战题材电影认知的佳作
发布时间:2018-05-08 10:50:27
5月4日,电影《香港大营救》即将全国公映,那段在历史课本中未曾被具体提及的历史,殖民时期的香港苦难史和战乱情况将在大银幕上重现。
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,日军占领下的香港,一片烽火硝烟。
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英勇抗日的事迹、文人迁移和营救过程中的艰辛与血泪、沦陷时期香港人和社会各界抗日爱国人士的不屈精神,谱写了太多传奇,而这些故事,极少被搬上大银幕,尤其以大格局的视角、全景式呈现香港战乱的影片更是少之又少。
《香港大营救》在4月24日在京举行点映之后,观众反响热烈,影评人表示,本片故事紧扣史实,也还原了惊心动魄的营救过程,与此同时又塑造了一众热血爱国者的形象,成泰燊饰演的东江游击队队长叶伟强深入人心,不少观众更表示,《香港大营救》刷新了自己对抗战题材电影的固有偏见和认识。
在商业电影的时代,抗战题材影片也要在新的背景下,找到新的故事讲述方法、新的视角和呈现方式。《香港大营救》如何造就了映前的高口碑?其一是抓住了真实历史事件本身,尤其是香港陷落和文人迁移、大营救相关的历史已不被大多数人所知,影片便成为了介绍这段历史的窗口。
纵观那些以抗战时期香港为背景的影片,格局大都较小,《倾城之恋》主要围绕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人的爱情故事展开,两人从上海辗转至香港,隆隆炮火和地点的迁移都在爱情之后。
《游击进行曲》则主要侧重于青年王志强组织游击队抵抗日寇的故事,格局限定在了小范围的战场内。
《明月几时有》的出现,严格意义上,填补了大银幕上东江纵队与文人迁移事迹的空白,但影片更多是在讲香港本土史,虽有枪战、动作等类型元素包装,但内在仍是文艺片的气质,战争和文人迁移的历史亦成为大背景。
《香港大营救》的不同在于视角的独特、类型元素和商业性的加重、群像的塑造和动人的家国情怀。影片完整记录了东江游击队队长叶伟强从筹划营救、实施计划再到克服重重阻碍的营救全过程,期间还穿插了身世闪回,过往的悲惨遭遇让他的信念更为坚定,角色本身亦更加饱满。大量枪战场面和惊险逃亡的戏份,让影片在视觉方面有了更多看点,动作戏的设计与大场面的调度都紧紧围绕人物塑造和叙事本身,火爆的观感和英雄们震撼人心的抉择与牺牲,都将改变你对抗战题材影片的认知。